English

玉带飞舞跃神州

1999-10-07 来源:生活时报 新华社 我有话说

1957年10月15日,北京,新华社,一条饱含着喜悦的电波欢快地跳跃着飞向大江南北: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随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结束了。

通车当天,340辆汽车组成的车队由武昌缓缓驶向汉阳,它们身后是五万多兴高采烈的人群。鞭炮声、奏乐声、欢呼声,震撼着大江两岸。龙灯、狮子、采莲船在锣鼓中起舞。桥上、桥下一片沸腾的海洋。大桥建设单位铁道部大桥局高级技术顾问赵煜澄回忆起当年来仍是激动不已。

武汉长江大桥在建设时,就被某些西方国家讥笑为“冒险”。旧社会的民谣也常说:“黄河的水,长江的桥,一个治不好,一个修不了。”大桥建成通车后,不少人对质量问题心存疑虑。对此,新华社播发了《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这一新闻,以铁的事实给予回答。当年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回忆:大桥通车第二天,长江上遇到八级狂风,江面白浪滔滔,武汉市悬起了“风大浪急,轮渡停航”的公告牌。但是,长江大桥却接待了南来北往的火车、汽车和络绎不绝的人群。大桥经受住了考验,它像长虹从容飞渡大江,在万里长江之上绘出了一幅壮丽图画。

长江,素称“天堑”,江宽水深,风起浪作。曾几何时,江城先民在营建盘龙城时就留下残存的桥桩;太平天国时期在龟蛇二山之间架起浮桥,不断作着建桥的尝试;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和国民党政府的桥梁计划也都闪现着大桥的影子。然而,国之不兴,长桥卧波终属枉然。

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央政府决定筹建武汉长江大桥。1950年3月,测量钻探工作开始,1953年5月,设计初步完成,1955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仅仅两年零一个月,到1957年10月15日,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万里长江第一桥”胜利贯通。

炎黄子孙几千年来殷殷以待的梦想,这一天终于实现了。

而到今天,新中国50周年之际,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长江大桥已达24座,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条条玉带跃大江。在万里长江之上,桥梁建设者们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世界之最。60年代修建的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世界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90年代,九江大桥再次刷新纪录。正在建设的芜湖大桥铁路桥全长10511米,公路桥全长5681米,又将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从武汉长江大桥创造性地采用管柱钻孔法,到南京长江大桥创造管柱加沉进技术,再到九江长江大桥上创造的双壁围堰钻孔技术,不受洪水影响进行全天候施工,四十年来,新中国的建桥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向高科技进军。

跨越天堑的卧波长虹,不仅成为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武汉长江大桥联起京汉、粤汉铁路,打通京广铁路大动脉,缩短运输距离,促进全国物资交流。而且,仅节约火车轮渡费五年就可再建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42年来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百亿元,而南京大桥也已达60亿元。专家测算:这两座大桥各项技术指标均完好如初,至少还可使用百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形成“万里长江第一环”后,市内每车时速平均增加3公里,而城市车辆增速的营运效益就是每公里120万元。

一座座巍峨的长江大桥,是民族振兴的标志,是经济腾飞的纽带,更是改革开放的丰碑。一条条玉带装扮着祖国五十年的华诞,一架架彩虹将与新中国一起,向着崭新的21世纪,延伸、延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